欢迎来到小港信息港!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小港信息港 > 热点资讯 > 鹤壁文化文学 >  鹤壁历史文化传说集锦

    鹤壁历史文化传说集锦

    时间:2018-03-24 09:47:41  编辑:  来源:  浏览:188次   【】【】【网站投稿

    白蛇闹许仙传说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你推波、他助澜,历千年发酵才积累而成的不朽“传言”。

    白蛇传说扑朔迷离,寻求其本源或求证其“自圆其说”的历史,都是非常困难的。

    白娘子是淇河之滨的美人蛇还是西湖之畔的美人蛇?小青是淇河里的一条青色的缠鱼还是西湖畔的一条青蛇?要回答如此这般的问题,与求证一个古老神话中到底几多真实、几多虚假没什么两样,就是学者们绕过一个个传言陷阱,其所发现的真实,还会仁智各见,众议纷起。

    但寻求真相是必要的,这是学术的驱动力,也是学者应该担当的责任。当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弹掉千年尘埃,洞见“白蛇传说”的原点在河南鹤壁淇水之滨的金山寺、许家沟、青岩绝时,就有人在网上大辩论中很不客气地挺身“辟谣”:杭州自古繁华,特别是到了南宋,更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中心,且风景优美,天下无双,其衍生出凄美的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实属自然——如果硬说一个粗犷豪放的河南汉子、一个大大咧咧的河南女人,一边哼着河南梆子一边赶着羊群的这对主儿,就是许仙和白娘子,我实在无法接受……如果真能证明许仙是许家沟人,白娘子是淇水之滨金山寺的什么东东,在下倒要对许家沟的乡亲们另眼相看了……

    其实,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只是个美妙的传说,它在厚重的淇河历史文化中,轻飘飘的,并不怎么沉重要紧——就是白娘子、许仙原本淇河儿女,对眼下杭州借“白蛇传说”及另一源自中原的“梁祝传说”炒作“爱情之都”旅游品牌,也构不成什么负面影响——何况那位也许在西湖之边大发脾气的网友,其祖先说不定就是淇河之滨“一边哼着河南梆子一边赶着羊群”的人,只不过他们在北方草原民族的

    压力下,南迁杭州——他们也许就夹裹在岳飞的抗金队伍里,他们也许像岳飞一样期待回归中原,只是后来,他们无奈“客居”杭州,“直把杭州作汴州”了。

    学术,不过是落实个名分;《厚重河南》,不过是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尽管这种“对话”不能拉来白娘子、许仙、小青什么的当个嘉宾佐证一番,但落实个学术名分,回望一下白蛇传说的历史,还是颇见说服力量的。还想顺便告知那位网友,就是“辟谣”也不能跳出历史大背景:当商周之际,古人唱着《诗经》里“委蛇委蛇”,在桑树下、在竹林中追逐浪漫爱情时,杭州还未能“沧海桑田”形成陆地——今日杭州城,那时还是个鱼鳖世界。

    忆昔淇河浪漫事

    白娘子、小青哼着江南小调,委蛇在西湖之滨,她们的袅娜身姿被定格在杭州西湖,雷峰塔是永远的图腾。

    白娘子、小青就是白蛇、青蛇,她们摆动的线条犹如西湖边随风摇曳的垂柳,其律动感却颇具殷商甲骨刻字之遗风。如果说白蛇、青蛇的前世因缘沉淀在殷商故地安阳洹水(殷墟故都)、鹤壁淇河(朝歌行都),影响今天的甲骨审美还很高远的话,那么现代西方版的玛丽莲·梦露,今日中国版的粉红女郎“万人迷”陈好,则绝无仅有地切合了男人对物质美人的终极幻想与女人成为女人中的女人的终极追求,她们踏在高跟鞋上摇摆水蛇腰诠释的今日物质美女,不过是白蛇、青蛇的翻版,制造了一个新的白蛇、青蛇现代流行版而已。

    “《诗经》中的‘委蛇委蛇’,什么意思?”鹤壁市淇滨区旅游局局长张山保先生自问自答,“就是‘弯弯曲曲的蛇,弯弯曲曲的蛇’。当然,放在‘羔羊之皮,素丝五 (音驼,丝结、丝纽的意思);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的诗篇中,我这种解释有点望文生义的味道。”按照流行的解读,这儿的“委蛇”读作“wēiyí(逶迤)”,诗是写贵族们安闲生活的,所以就被诠释为“大摇大摆、洋洋自得”,但无论怎么解读,它还是“蛇态”表象的一种深度延伸。

    在《诗经》中,“委蛇”就从“表象”完成走向“意象”诗意过程,可见“委蛇”足够高古——这至少说明,蛇,这种动物早在《诗经》时代就被披上了文化的外衣,被先人文化化了——蛇,不只是动物界的一类长长爬虫,还是与先人和谐共处、烙有文化印痕的朋友。

    据专家考察:“委,曲也,委随也,从女,从禾。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貌,故从禾”;“委”从“女”,乃取其柔顺之意,故“委蛇”之“委”意蕴深长,除却“委”字,别的字还难以取而代之。“委蛇”的本义,就是指随弯就弯的蛇,作名词用时,其意义不大可能有别的理解,在《联绵字典》中,“委蛇”第七个义项就是:蛇也。而作形容事物性状的“委蛇”,虽不再是虫蛇,但还是以蛇的某一特性来比喻有蛇之类似特点的某一事物性状的。蛇性好曲,故“委蛇”表示“婉转曲折貌”,引申表示“曲线摆动貌”、“曲线优美貌”等;蛇行随弯就弯,故“委蛇”可表示“邪行貌”,引申表示“从容自得貌”、“姿态优美貌”等。而“虚与委蛇”,无疑也是从“弯曲虫蛇”的特性演绎而来的。

    “山势奔腾如逸马,水流委曲似惊蛇。”巍巍太行自西而东奔腾而下,至安阳、鹤壁一线戛然而止,洹水、淇河等左突右旋,冲出太行山,逶迤在华北大平原上,河之两岸,就是青铜时代中国文化的胜地:在这广袤的大山与平原的契合点上,我们的先人一面张望大山,问山林里有没有住着神仙,一面在奠基泽被万世的青铜文明。


    2007年把落腔纳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一种保护的方法。

    落腔是安阳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说唱体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长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

    历史也有写作“唠子腔”或“捞子腔”的。1927年中华书局分省地志《河南 戏剧》载:“安阳腔一名落子腔,安阳最盛,南至汲、辉二县……”。又因落腔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以其曲调轻快欢乐,在20世纪50年代曾改名称“乐腔”。

    落腔有三百年的历史,是在说唱艺术中衍生发展起来的。落腔内容主要反映了民间的日常生活和下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婆媳关系、婚恋嫁娶、劳动生活等方面。如《借髢髢》、《蓝桥会》、《小二姐做梦》、《小喜只赶嫁妆》等,这些剧目充满了乡村农民的气息,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人生态度,并揭示了平民百姓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推崇,对假、丑、恶的鞭挞,它真实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道德情操和审美理想。

    陶器是战国古代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器皿,因此制陶在古代曾盛极一时。它作为一种行业盛行了近三千年。在秦汉后期,随着瓷器的出现,制陶业逐渐衰落,从真正意义上讲,黄河古陶技术自汉代后期开始已经失传,形成了历史上的空白和断代。

    近十几年来,鹤壁市的制陶艺人,在中央美院、中国古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精心地挖掘研究和几千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古色古香的黄河古陶。

    陶的制作工艺非常难,它全部是手工工艺,从选用材料到后来烧制成功,需要20多道工艺,全部是集雕刻绘画为一体,所以烧制起来以后很难,成品率最多达到50%。”

    现在的黄河古陶在全面继承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镂空等新技法,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灰、红、黑三色,运用高科技技术焙烧出了桔黄、石青、仿青铜、石碣等颜色。

    从过去几个系列十几个品种,近几年我们研制开发生产出十几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所研制开发的2.4米高的九龙大陶瓶填补了国内陶艺界一项空白,并且代表我们河南省人民政府送往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目前,黄河古陶已经得到了众多权威艺术家和文物家的肯定,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法国,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世界.


    2007年,浚县石雕遗产成功申请成为市级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浚县石雕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浚县石雕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有存东汉画像石,后赵大石佛,唐代千佛洞、宋代蟠龙岩、明代恩荣坊,清代作品留有数十处。这些作品形态逼真,各代风格迥异,独具特色,艺术价值很高。目前石雕匠人擅长制作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子等工艺品,石狮子具有典型的民间风格,曾在广交会上展销、颇受欢迎。

    浚县石雕石刻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盛行于唐、宋、明、清,是豫北石雕石刻的发源地。北京故宫、开封龙亭、南京中山陵、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都有浚县屯子镇的石雕产品。1973年在郑厂村西发掘出土的汉画像石,其精湛的图案雕刻刀法,就是对屯子悠久的石雕石刻文化的最好证明。1924年修建南京中山陵时,郑厂村50多名艺人在南京雕刻达一年之久;南京中山建国大纲,长江、黄河源头标志碑,唐古拉山山口标志碑也出自郑厂石雕艺人之手。1958年全国工艺能手云集北京,在东郊大理石场参加雕刻比试,他们出手非凡,誉满京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为湖南浏阳市生产的“十二生肖坊”工程荣获国家鲁班奖,并被浏阳市申请为专利产品。2005年,浚县石雕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截止至2009年底,浚县石雕石刻生产厂家400多家,国家级、省级、市级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共有16人,雕刻技术人员3000多人。产品种类有石牌坊、古建栏板、壁画、人物、动物等十余种,年产值达1.3亿元。

    石雕产品远销西藏、新疆、内蒙古、湖南、江西、山西、山东、河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1%,部分石雕产品出口至韩国、德国。

    民俗盛宴——“浚县民间灶火”,即大伾山正月庙会。

    浚县民间灶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最初是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建有“老奶大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曲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灶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它的主要形式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舞狮是传统项目之一,主要形式是:狮子滚绣球、翻滚、扑食、抖鬃毛、双狮争球,等等。后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高跷表演者扮成民间故事或戏曲中人物,边走边舞。当地人民闲时排练,正月上演。正月初九及十六的拜山表演,四邻八乡的灶火队早早赶到,摆开架势,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你踩高跷,他练背阁,你吹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浚县泥咕咕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南省浚县的王学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远古的遗存、遗风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社火和泥咕咕就是民间文化中的瑰宝。

    浚县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

    【鹤壁非遗】浚县泥咕咕的传承意义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学峰、王安田、宋学海等人。

    但现代的年轻人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8月25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大平调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菏泽大平调戏班“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的契约。但据说已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坏。

    大平调俗称“大棒戏”,其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表演粗犷豪放、直取率真,各个行当自有程序,音乐唱腔独树一帜,锣鼓、曲牌、板式名目繁多,素有“锣鼓曲牌四百支、自家伴奏自家吟、唱腔板式八十种、百转回肠古到今”之说。随着近年来的保护,浚县大平调这一剧种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400多部。

    大平调传统剧目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具统计约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国家一级演员郭盛高的表演潇洒大方、生动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维》、《反徐州》等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泽地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0392-210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