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港信息港!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小港信息港 > 热点资讯 > 鹤壁企业动态 >  鹤壁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发展纪实

    鹤壁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发展纪实

    时间:2014-05-16 22:22:10  编辑:  来源:???????  浏览:152次   【】【】【网站投稿
     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丰富多样的饭菜,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5月10日,笔者在淇滨区黄河路东段市特殊教育学校看到的。
    据该校校长王晓阳介绍:“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市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6年,原名聋哑学校,2005年更名为市特殊教育学校,2011年搬迁到淇滨区。学校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这样好的条件,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的重点支持,社会各界的关爱,这是全市残疾孩子的福气。”特殊教育要特殊对待
    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就我市而言,特殊教育却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和关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主要领导每年都要抽出时间,专门到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研,按照“特殊教育要特殊对待”的要求,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3年9月9日上午,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教师节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魏小东了解到,在他的协调下市特殊教育学校门前的路已修好,但还没通车。11时37分,座谈会一结束,魏小东径直赶往学校查看,详细了解工程推进情况,并当场表示,“今后我每年要来看一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如果有问题解决不了,就一个月来一次,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反映。”市委书记的话让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充满了底气和信心。
    市委、市政府给予了特殊教育特殊的关爱,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在资金上舍得投入,先后投入68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教学综合楼,投入130多万元新建了学前幼教楼,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地源热泵,投入30万元添置了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培智、语言康复器材,投入60多万元对校园进行硬化、美化,为多类残疾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在一次调研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朝庄说:“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这里的孩子比其他正常孩子已经失去了很多,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接受更好的教育。”按照“特教特办”的原则,市教育局在项目安排、资金拨付上给予特殊教育学校重点支持的同时,还联合有关部门实施残疾儿童关爱工程,让在校困难学生家庭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对特困学生免除伙食费、书本费,还为他们免费购置学习生活用品等,切实为特殊学生家庭排忧解难。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我市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到特殊儿童的身上,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市慈善协会、市科技局、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市图书馆、中凯国际、金伯利钻石公司、京立医院等社会各方的关爱源源涌入学校。他们有的捐赠图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的捐赠学习、生活用品等,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的捐赠助学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的捐赠食品、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节日慰问金,让学生欢度佳节。来自社会的关爱为孩子传递了正能量,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针对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特色教育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有着17年特殊教育经历的副校长韩习洪介绍说,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规范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树立“铸造健全人格、练就生存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基础+技能”、“全面+特长”的特色教育改革探索,把培养学生生存技能、融入社会能力作为重点来抓,针对残疾儿童的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技能培养课程。
    学校在聋哑班、轻度智障班组建绘画、电脑、书法、烹饪、陶艺制作、篆刻兴趣小组,在盲童班组建按摩、音乐等兴趣小组并开设相关课程,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努力将特长转变为专长,掌握一项生存技能。学生的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书画大赛中获奖,学生排练的文艺节目在全省残疾人汇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其中一个节目还获得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汇演三等奖,受到了河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的关注。
    负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副校长牛鹏勇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生产”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修订了盲人按摩、聋人工艺美术、3D软件制作、电子插件、服装设计等专业的课程内容,并整理出了校本教材,使之更加适合于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他们学习。学校还与电器厂、3D软件等公司合作,把工厂搬进学校,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截至目前,已有千余名残疾儿童从该校毕业,融入社会,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市特殊教育学校也从只招收盲聋生,发展为集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视障教育、康复教育、残疾人技能培训于一体,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身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给予残疾孩子特殊的关爱  在该校智障班,笔者看到教师正在辅导一名孩子练习篆刻,一遍、两遍、三遍、四遍……老师不厌其烦地演示、讲解。
    “师德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灵魂,在我们这里尤其重要,爱生如子是我们的师德亮点。”王晓阳介绍说。
    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全日制、全封闭、全寄宿的综合性特教学校,有聋哑、智障,还有盲人学生,最小的四五岁,最大的中职学生20多岁。不少学生尤其是幼儿康复班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学习困难多多。教师们扮演着勤杂工、父母、护士、保姆及教师的多重角色,早晚打水给孩子们洗手、洗脸、洗脚,换洗衣服,用手试试水是否烫,用脸贴贴看孩子是否发热。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学校放假和开学时间与普通学校不完全一样,老师们要起早贪黑一趟趟接送孩子。赶上家长有事、联系不上或遇上粗心的家长忘记接孩子,老师就把学生领到家里,一住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晚上,老师们轮流值班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帮孩子们洗洗涮涮,每次值完班都筋疲力尽却没有一句怨言……他们用爱为孩子们营造了温暖、幸福的绿洲。让孩子在训练中康复  康复一名患儿,拯救一个家庭。特殊孩子们尽早接受康复训练,不仅会大大改善自身状况,还有可能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特殊儿童学前康复幼儿园,为之建设感觉统合训练室、语言训练室、听力训练室、情境教室等,专门招收耳聋、轻度智障、患有孤独症及多动症等儿童,针对各类学前特殊儿童开展听力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运动机能训练、生活适应训练、行为情绪矫正、音乐艺术治疗、智力潜能开发、读写算启蒙等康复性训练,通过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进行缺陷补偿和行为矫治。
    在该校语言训练室,记者看到一位教师正在用压舌棒教孩子发声,教师教得耐心,学生学得认真。“很多刚入校的聋孩子发不出声音,我们就耐心教孩子口形、舌位,让孩子摸喉部,感受喉头的振动,用手感觉气流,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训练,孩子能发出声音了,那常人听起来刺耳的尖叫却让我们激动不已。”课后,这位教师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教学与探索,已有多名聋哑儿童、孤独症儿童开口说话,4名儿童通过康复训练,进入普通学校上学。(淇河晨报 杨自起 刘爱芳) 

    0392-210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