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记林简介
在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敬老院,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着敬老院的老人们。洗衣做饭,端茶倒水,看病拿药,他们让老人们在晚年依然享受到人世的关爱。这对夫妻叫徐记林和赵贵云,是大河涧乡人,如今62岁的徐记林仍“帮助”妻子照顾敬老院的老人们。大河涧乡敬老院是公办敬老院,里面的老人都是乡政府认定的残疾老人和孤寡老人。
从没耽误过老人吃饭
16日,来到大河涧乡敬老院,见到了徐记林夫妇。踏进敬老院的大门,看见几位老人眼睛微闭,在院子里安静地坐着。深秋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小院儿,照在每个老人身上,显得格外温暖。院子里非常干净,一座崭新的两层楼房静静地站在那里,院子的一角还有几块菜地,种着各种蔬菜。在敬老院的厨房里,徐记林正弯着腰擀面条,看到到来,徐记林显得略微紧张和羞涩,双手不自然地搓着衣角,并对着憨笑。
1999年,徐记林的妻子赵贵云通过乡政府和村委会的介绍到敬老院工作,当时的工资是每个月450元,那时敬老院只有双目失明的老人赵锡会。赵锡会之前是村里生产二队的队长,在开采山石时,眼睛被炸药炸伤,导致双目失明,后来乡里决定派一个人到敬老院照顾赵锡会老人。
当时,敬老院是一所破旧的院子,处在山坳里,附近还有很多坟地。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都推掉了这份“院长”的工作。然而,赵贵云觉得赵锡会老人没人照顾很可怜,便不顾丈夫徐记林的反对,毅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从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过年过节,赵贵云从没耽误过老人吃饭。
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赵贵云便和丈夫徐记林搬到山坳里,这一住就是2年零7个月。2001年,敬老院里的老人增加到了6名,而且大多是双目失明或者肢体残疾的孤寡老人。由于人员增多,赵贵云开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老人就像小孩,需要耐心哄”
2001年,49岁的丈夫想出去找份工作。然而,在敬老院工作的妻子不想让他出去:“敬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多了,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你来帮我照顾他们吧。”面对妻子的请求,徐记林一开始有一百个不情愿。然而,看着起早贪黑的妻子越来越忙碌,身体也日益消瘦,无奈之下他答应了妻子的请求,谁知道这个忙一帮就是十几年。这些年里,徐记林和赵贵云经历了大河涧乡敬老院的三次搬迁,从最初简陋的一间房变成了如今的两层小楼。敬老院的老人最多时达到14人,如今敬老院还有10位老人。
“刚开始,他确实是为了给我帮忙,可是时间久了,他觉得自己和老人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心里想的都是老人们的喜怒哀乐和身体状况,所以照顾老人时,他变得比我还积极,大家都喜欢称他为‘院长’。”徐记林的妻子赵贵云对说。“什么院长不院长的,只要把老人照顾好了就行。”徐记林笑着说。
从进院那天起,徐记林就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让老人们吃上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徐记林在敬老院开垦出了很多块菜地,他带领有活动能力的老人锄地、浇水、拔草等。种植蔬菜不仅丰富了老人们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老人们的身体。为了让老人们吃得可口健康,他经常变着花样地做饭。前几年冬天没有暖气,房间里只能用煤球炉取暖,为防止老人煤气中毒,徐记林每天夜里至少巡房两次,用徐记林的话说就是“睡觉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人都会有个头疼感冒的,这些小病我自己去诊所拿个药就能治,要有个大病大灾的,只好送到医院了。”徐记林告诉,敬老院有一位老人叫杨世旺,今年87岁,在敬老院里最年长。2007年的一天早晨,徐记林像往常一样喊每位老人起床吃饭,来到杨世旺老人门前,却听不见有人答应,徐记林以为老人还没睡醒,就又喊了两声,屋里依然没人答应。徐记林打开房门,发现老人躺在床上不动,于是赶紧将老人背到了乡卫生院。后来因为病情严重需要转院,他又赶紧找车把老人送到了市里的一家医院。为了及时给老人做检查,徐记林垫付了医疗费,背着老人在医院的各个楼层上跑来跑去,当时徐记林已经55岁了。“那次真是把我累坏了。”徐记林说,老人就像敏感的小孩,需要耐心哄。哪位老人不顺心了,有时也会突然发脾气,但不管怎样,徐记林都能忍受。有个别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偶尔会与其他老人产生矛盾发生争吵,徐记林说这时候他就要做一个中间调解人,对老人细心安抚和劝说。
和老人一起吃住
如今,妻子赵贵云每个月的工资已经由原来的450元涨到了现在的900元,丈夫徐记林仍然在给妻子“帮忙”。徐记林夫妇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索性搬到了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吃住。现在,徐记林夫妇都已到花甲之年,每天仍坚持早上5点多起床,给老人做饭、穿衣,逐个检查老人的身体情况。“我心里真是舍不得离开这些老人,十多年了,跟这里的每一位老人都有了感情。我想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争取多干几年。”徐记林说。
上一篇:周江海简介
下一篇:如何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