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整合文化资源-构筑“山—水—城”文化
日前,浚县古城保护建设一期拆迁工程全部完工,共拆除113户民房,拆迁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标志着浚县古城保护建设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面积2.5平方公里,古城内街区结构布局保存完好,以钟鼓楼(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开挖于隋朝的隋唐大运河穿城绕山而过,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河道至今保存完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停运。为构筑山—水—城”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浚县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整合文化资源,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古城进行保护利用。
严格标准,备战运河申遗。完善申遗硬件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9300多万元,完成了云溪桥修缮、文庙修缮、居民拆迁、城区段河道清淤、遗产小道铺设等工程。开展环境集中治理,卫河城区段沿线设置垃圾倾倒点,建设垃圾池38个,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护长效机制;对申遗涉及到的18个村庄沿岸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料、生活垃圾、农作物等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运建筑垃圾35车、生活垃圾8000立方米,沿岸村庄房屋墙体刷新10万平方米;城区段新老河道沿岸155个排污管道口进行了封堵改造。
健全组织,搭建融资平台。对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西城门、北角楼、县衙复建和古城墙修复领导小组,设立历史资料收集及项目策划组、勘察设计组、项目拆迁安置承建组、质量监督组4个工作组,进一步健全古城保护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摸清底数,完善管理规范。组织人员对城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和需要搬迁的住户进行了普查,登记建档。同时,修订完善了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出台了加强古城区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定、古城区市容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提高标准,科学编制规划。通过招标,投资270万元,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编制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投资300多万元,委托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编制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投资250万元,委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编制浚县大运河遗产保护二期方案;启动了浚县东大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浚县南山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提高效率,加快建设进度。拆除占压古城墙及影响古城墙修复的建筑物,对云溪桥、城墙周边及拆迁区域内影响观瞻的线路进行了入地改造或迁移;同时,为启动琵琶岛搬迁工作,规划建设了卫溪社区,目前一期工程21栋楼房已全面开工。(王超清)
浚县古城保护建设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和古城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第一阶段(2012年~2015年),古城保护起步阶段,初步构建“山—水—城”互动旅游空间格局,启动浚县西城门楼、西北角楼、县衙复建和古城墙修缮、琵琶岛搬迁建设等工程。第二阶段(2016年~2020年),古城品质提升阶段,基本完成“山—水—城”三大片区主体项目建设,提升大伾山、浮丘山、姑山旅游品位,启动运河游览观光带、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以及古城部分地段修复等工程。第三阶段(2021年~2025年),古城全面复兴阶段,完成全部规划项目,将大伾山、浮丘山、姑山、古城墙、运河游览观光、文庙、县衙、黎阳仓遗址等连点成线,点面结合,构筑浚县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实现古城全面复兴,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民间艺术活力古城。
下一篇:如何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