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新简介
刘德新,字裕公,号石痴抱元子,祖籍辽宁开原县白云岭,约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刘德新在其任期内兴文教、修《浚县志》、修大伾山、广施惠政,深得民众爱戴。
整顿吏治 执政为民
刘德新科举不第,但父亲刘朝辅是跟随多尔衮一同入关的“八旗汉军”的成员,曾任协镇山西节制等处地方副总兵都督佥事。刘德新于是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得到了做官的机会,被任命为浚县知县。从此,刘德新便和浚县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德新一生曾两次任职于浚县。第一次是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刘德新上任不久,便在县衙内的大堂前左侧立了一个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铭碑。其主要意思是:你们领的俸禄,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官吏的俸禄来自官方向老百姓征取的税收,税收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所以官吏的俸禄是老百姓给的。简言之,既然是老百姓养活了官吏,那么官吏就应该为老百姓服务,如若违背天道,就要遭到天谴。后来刘德新率领县丞、教谕、训导、主簿、巡检、典史、医官和阴阳官等县衙人员,在戒石碑前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并齐声宣读铭文。
刘德新在这个任期内兴文教、依托卫河大力发展商业运输、广施惠政。尤其是整顿吏治,深得民众爱戴。
捐银修祠 振兴文教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底,刘德新调至淇县任知县,后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仲秋,被调回浚县任文林郎知浚县事。刘德新在其第二次任期内的主要功绩是主持了以吕祖祠为中心的建筑群的重修与建造。
刘德新为何要建造吕祖祠?据《大伾山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碑记》中的有关记载:浚县“数年来人文厄之……今浮之巅有岱之玉女离宫在焉……而香火倾大河南北,乃大伾则青壇故E已翳荆榛,虽有佛阁龙洞,名在实亡,几于寂寂空山矣……此从堪于起见乃制作本意。”为改变浚县多年来的武兴文衰之状,振兴浚县的文教事业,改变浮丘山香火旺盛而大伾山“几于寂寂空山矣”之状,“引五方之士女而朝之”,刘德新决定在大伾山建造吕祖祠。
这么大的建设工程,费用从何而来呢?刘德新没有动用县财政的一分一文,而是动员家人及社会力量进行募捐。他本人首先捐出自己所积俸禄白银400两,而后是其父刘朝辅捐银2000两、伯父刘朝英捐银300两,大哥刘德懋、二哥刘德弘各捐银200两,堂兄弟刘德远、刘德崇和刘德芳各捐银200两,就连刘德新伯父刘朝英的长孙刘怀谦也捐银100两。仅刘家老少3代共捐银3800两。
随后,本邑及各地官员、生员、商人、会首、信士、乡民及吕祖祠首任道长李德琳(道号青霞)捐出白银达6700多两。这是据《大伾山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捐金姓名碑记》中记载的。
刘德新继创建吕祖祠道院后,又陆续创建和修建了一系列建筑,我们从他镌刻在吕祖祠乾元殿左侧山崖上的《伾山即事》诗三十首中便可知晓。有4处十分有名:魁星阁、尹子祠、云窝、吏隐{。
凿泉引水 至今传扬
刘德新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仲春主持修《浚县志》四卷,并刻板成书。同年他还把大伾山东麓已破旧的禹王庙迁至大伾山顶原阳明书院旧址重建一新。正如清嘉庆《浚县志》里循政记中记载,刘德新“磬所有修大伾山,题遍岩穴间”。现存大伾山上的清代建筑,多为刘德新在任时创建和重修。山上历代的摩崖题字中,刘德新的题字多处可见。
刘德新为浚县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时尽管是一些关乎民生的小事,他也会用心去做。在清嘉庆《浚县志》卷十九(440页)中就写有这样几句话足以证明:“山下少水,乃凿泉,甚甘,居民、道士德之(指刘公泉)”。
在刘德新离开浚县后,因该泉年久失修而毁坏,人们见状无不怀念刘德新。有一无名氏为此还作诗一首:废井相传故令开,我来山下几徘徊。桃花乱落元都观,太息刘郎去不回。
由此可见,刘德新在浚县为民所爱戴绝非戏言,至今在浚县当地还流传着有关刘德新的许多传说。在大伾山上三三两两闲游散步的老年人,只要一谈起刘德新,个个都赞不绝口。
情系浚县 为民爱戴
由于刘德新政绩斐然,康熙十八年底(公元1679年)他升任浙江金华府同知,后又任江西吉安府知府、浙江温州府知府及陕西直隶吴安府知府。
虽然刘德新离开了浚县,但他对浚县仍存有深厚的感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刘德新因事顺道来浚县看望。时任浚县知县陈嘉续(陕西三原人)特地在大伾山紫泉别墅设宴招待刘德新,陪者有刘德新的好友程E(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县丞王芝、典史沈翼镇等人。次日,刘德新专程到位于浮丘山西麓、卫河东岸的半野山房(程E在浚县的住所)拜访好友程E。。
当他看到寺院荒落之状,惜哉之下赋诗一首,并令属下责人刻于碑上留念。其诗题名为“过天放禅院不遇”:不堪匹马晓霜前,因到双林一问禅,香案沉云僧寂寐,石床坠叶鸟翩翩,客来窃喜虎溪近,人去空留龙杖悬,我已长生频觅诀,无生更拟礼生仙。该诗表达了他对荒落寺院的惋惜。
刘德新的图章也刻于石碑之上,石碑现存于浚县卫溪区菜园街村民委员会对门路东“三霄亭”庙院内大殿拜厦南墙上。
民思清官 修祠画像
在刘德新调离浚县多年后,当地的人们仍然非常怀念他。据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870年)卫辉知府德昌的《乾元殿碑记》中载“今观中尚有刘君遗像存也”,以供人们瞻仰。后来浚县乡民自愿捐资在大伾山壶天道院内偏西修建了刘公祠,内塑刘德新像,供人们祭祀。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黄Z任浚县知县,见刘公祠年久失修,便于光绪十一年重修,但后毁于战火之中。
如今,人们在吕祖祠乾元殿内左侧山墙上看到的刘德新画像,是原浚县文化馆的老馆员李杰忠所画。李杰忠回忆道:“文革结束后的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了刘德新,醒后便按照记忆追画出了这幅画像。”后来,李杰忠就把这幅画像赠送给了大伾山吕祖祠以作纪念。
下一篇:如何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延伸阅读: